跟踪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脆弱性正逐渐被填补

发布时间:2019-03-18 11:29来源:原创 帮助了950人
摘要:



从近海到海洋,再到极地,海洋微塑料已在全球海域广泛分布。


在最近举行的第12届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成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黄伟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和分布”进行了研究。亚太地区的“工作报告”,并呼吁采用统一的微塑料取样分析方法,深化微塑料对人体潜在威胁的评估。


“由海洋塑料废物的分解和破碎产生的这种碎片直径小于5毫米,会破坏海洋生物的消化道并将有毒物质带入生物体内。”黄伟表示,目前对微塑料毒理学效应的具体看法仍存在争议,有必要加快研究方法的标准化,确定其分布,并实现相关研究的全面进步。


微塑料的分布逐渐清晰


“沿海海滩的沉积物和河口水域的含量一般高于远离河口的水域。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几个数量级。“黄伟在接受采访时说,根据目前在中国发布的东海,可以看到长江口和南海的微塑料的空间分布在这个分布中。


“以长江口地表水体为例,微塑料丰度约为每升2至6,”黄伟说。根据团队测试,渤海的微塑料丰度约为每升0.0001至0.0006。人口密度,区域海流和城市发展是不同海域微塑料空间分布的原因。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大学海洋大学联合开展的“亚太地区海洋微塑料的来源与分布”已用了三年的时间才获得有关亚太地区海洋微塑料的分布。进展。


“亚太地区海洋微塑料的污染更加严重。”黄伟告诉记者,根据该团队对水体中微塑料含量的检测,东北太平洋每平方米约0.02至0.45,而南太平洋约为0.027。两者都比澳大利亚周围水域的微塑性含量高一个数量级。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说,除人类活动外,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塑料成分,生物饲料和海底地形。目前,海洋环流区和深海被认为是海洋微塑料的重要聚集地,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证实。


“我们将改进研究并使河口受人类活动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黄伟说。他希望通过建立微塑料扩散的数值模型来探索亚太地区微塑料的详细分布。和迁移机制。


采样和分析方法趋于统一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的微塑料样品分析技术正变得更加统一。在将样品送到实验室之前,“取样”链接的标准化仍然相对滞后。。


每立方米2,200和每立方米0.3-这是2018年APEC海洋废物预防创新方法研讨会,两个研究小组分别拥有渤海微塑料丰富的数据。不言而喻。


黄伟说,由于周边环境,水动力条件和不同海域人口密度的差异,微塑料的分布水平会有所不同,这将影响不同团队的测试结果。


“另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人员使用的不同研究方法的结果不同。”黄伟补充说,各种采样方法,屏幕孔径,预处理方法和测量单位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它势必会阻碍微塑料研究的深入发展。


黄伟认为,标准化的抽样和分析方法,不同团队的研究数据具有可比性,也有助于微塑料的治理控制和生物影响机制的研究。


在过去两年中,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已开始制定船用微塑料监测标准,旨在尽量减少由于方法差异导致的结果偏差。最初建立了相对统一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关于人类影响的机制仍存在争议


对人体有什么影响?这是公众最关心的微塑料。1986年,“纽约时报”报道,奥地利科学家在来自不同国家的8名志愿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到多达9种不同类型的塑料,证实微塑料首次进入人体。


由于人体内发现各种塑料聚合物,科学家认为海鲜,塑料废物和日常塑料制品是人体微塑料污染的来源。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关于不同海域海洋生物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报告。然而,微塑料对人体造成的特定损害仍然是直接表明的。


众所周知,塑料制品在环境中需要数百年才能降解,如果它们被积累和污染,它们将增加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威胁。此外,微塑料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往往会吸附污染物,如重金属,这些污染物在被海洋生物摄入后沿食物网传播,并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据了解,学术界对微塑料的毒理学影响仍存在争议。


中国自然资源部也对近岸生物的微塑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实验室毒理学实验的结果表明,摄入较高浓度的微塑料后,一些海洋生物可能具有肠组织损伤,消化酶活性等。影响,但其实验浓度远离实际环境浓度,不能应用于生物健康风险评估。


黄伟介绍说,该团队去年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但实验生物的上述指标没有显着反应。目前正在使用更敏感的指标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对微塑料毒理学影响的研究要求研究人员更加严谨和细致。”黄伟承认,确认微塑料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要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




以上关于跟踪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脆弱性正逐渐被填补的内容对您是否有帮助?
    我要提问